2022年11月的一个雨夜,陈野对着电脑屏幕叹了口气。蛋糕店的logo设计稿已经改到第三版,客户依然觉得“不够暖”——他用鼠标画的线条僵硬冰冷,填色时边缘总是晕染不均,连自己都觉得少了点灵气。林溪发来的手绘草稿却截然不同,软乎乎的奶油线条带着弧度,连草莓的籽都画得俏皮可爱,客户一眼就相中了那种“家的感觉”。
“我是不是拖后腿了?” 陈野在群里发了个沮丧的表情,“你的手绘那么好,我用电脑画的像机器人做的蛋糕。”
林溪秒回了个抱抱的表情包:“别这么说!你的框架逻辑超清晰呀~ 要不你试试平板绘画?能模拟手绘的感觉,我可以教你!” 没过五分钟,她发来一个压缩包,里面是她整理的《平板绘画入门教程》,每个文件都标着可爱的序号:“1. 线条呼吸感练习.mp4”“2. 奶油质感笔刷设置.png”。
陈野看着教程里林溪娟秀的字迹,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劲头。他翻出攒了很久的零花钱,咬牙在二手平台下单了一台基础款平板,备注“急用,能尽快发货吗?” 卖家回复“今晚发”时,他激动得在出租屋里转了两圈。
三天后,平板包裹送到的那天,陈野特意请了半天假。拆开包装时,屏幕反射的光映在他眼里,像藏着星星。他立刻下载绘画软件,点开林溪发的第一节课视频:“线条要有呼吸感,就是画的时候手腕放松,轻重交替,像唱歌换气一样。” 视频里,林溪的笔尖在屏幕上轻轻跳跃,一条曲线时而纤细时而饱满,真的像在呼吸。
陈野握着触控笔模仿,可线条要么歪歪扭扭,要么僵硬得像铁丝。他练了整整一下午,报废了几十张练习稿,手指酸得握不住笔。晚上林溪发来消息时,他发了张“线条车祸现场”的截图,配文:“我可能没画画天赋。”
“别急呀,我刚开始画蛋糕边都画不圆呢!” 林溪发来她的早期丑稿,一个歪歪扭扭的蛋糕像被啃过,“你试试跟着音乐画,手腕会放松很多。” 她还在线传了首轻音乐,“画曲线时吸气,直线时呼气,试试?”
陈野戴上耳机,跟着音乐的节奏动笔。当舒缓的钢琴曲流淌过耳朵,他的手腕真的放松下来,线条虽然还不完美,却有了自然的弧度。他激动地把练习稿发给林溪,对方立刻回了个欢呼的表情包:“有进步!线条会‘喘气’啦~”
一周后,蛋糕店logo进入最终创作阶段。陈野按照客户需求画框架:圆形的蛋糕底座,对称的奶油花边,中间留空写店名——他的结构感在这时派上了用场,比例精准得像用尺子量过。画完后,他忐忑地把文件传给林溪:“细节就交给你了。”
林溪接过去时,发了个“收到!”的可爱语音。半小时后,修改稿传回来:陈野画的框架里,奶油边加了细腻的波浪纹,草莓上点了晶莹的水珠,连文字边缘都加了层淡淡的糖霜质感。最妙的是角落那只小猫,陈野画了轮廓,林溪添了翘起的尾巴和眯起的眼睛,像刚偷舔完奶油。
“这也太可爱了!” 陈野忍不住赞叹,“像我们俩一起养的小猫。”
“因为是我们一起画的呀!” 林溪发来个害羞的表情,“你的框架稳,我的细节活,刚好互补~”
客户收到设计稿时,连发三个感叹号:“这logo一看就像一家人画的,暖暖的!就它了!” 结款时还特意多转了200元:“辛苦你们俩配合这么好,下次还找你们。”
陈野看着到账提醒,突然明白了什么。他以前总觉得“要什么都会”才厉害,现在发现,团队里有人擅长框架,有人擅长细节,反而比单打独斗更有力量。他在技能清单的“平板绘画”那栏打勾,备注:“入门通关——重点:学会协作,而非独自完美。”
晚上团队复盘时,林墨看着logo笑:“你们俩这合作比情侣还默契!以后可以推出‘双人协作套餐’,专门接这种需要技术+创意的单子。”
陈野看着屏幕里林溪画的小猫,心里暖洋洋的。他点开和林溪的聊天记录,发现不知不觉已经存了几十条教程语音和上百张练习稿截图。这些碎片像拼图画,慢慢拼出“协作”两个字的模样——不是谁帮谁,而是彼此的短板被对方的长板补上,一起变得更完整。
他把最终版logo设成手机壁纸,又在共享文档里建了个“技能互补表”:
- 陈野:结构/技术/逻辑
- 林溪:细节/创意/氛围
- 林墨:沟通/业务/杂活
下面加了行字:“1+1+1 > 3”。
那天晚上,陈野做了个梦,梦见三个人围坐在一张大桌子前,他用电脑画框架,林溪用平板填细节,林墨在旁边和客户打电话,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的作品上,温暖得像蛋糕店的灯光。醒来时,他摸了摸枕边的平板,触控笔冰凉的质感提醒他:这不是梦,是正在慢慢实现的现实。
技能或许有高低,但协作能让每个人都发光。陈野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时,窗外的月光刚好落在“锋芒团队”四个字上,仿佛在为这个刚明白协作意义的少年,镀上一层温柔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