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+A-
A+A-

2022年12月初的寒风卷着落叶敲打着窗户,陈野裹紧外套蹲在二手市场的角落,指尖划过一块略显陈旧的手绘板。卖家说这是“专业级入门款,就是笔压有点松”,但他试了试,画出来的线条依然流畅,比林溪现在用的基础款好太多。

“三百块,不还价。” 陈野摸了摸口袋里刚结算的稿费,咬咬牙付了钱。明天是林溪的生日,这是他能找到的最拿得出手的礼物。他知道林溪总在深夜改稿,旧手绘板时常断触,上次视频聊天时,她对着卡顿的线条叹了口气,说“等以后赚了钱就换设备”。

回到出租屋,陈野仔细擦拭手绘板上的划痕,用酒精棉片消毒三遍,又找了个硬纸板盒子,垫上自己攒的软布。他翻遍抽屉找到一张泛黄的便签纸,笔尖悬了很久才落下:“林溪,这手绘板虽然是二手的,但比你现在的好用。等我们攒够钱租办公室,就线下见面——到时候你教我画带呼吸感的线条,我请你吃你说过的那家草莓蛋糕。” 落款画了个笨拙的笑脸,旁边标着“锋芒工作室·陈野”。

寄快递时,他特意选了最快的顺丰,在备注栏写“生日礼物,麻烦轻拿轻放”。快递员扫码时笑着说:“小伙子送礼物挺用心啊。” 陈野摸了摸后脑勺,心里既期待又紧张——这是他们认识半年来,第一次寄实体礼物,不知道林溪会不会喜欢。

第二天中午,林溪的消息炸响在群里:“!!!陈野你也太犯规了!” 紧接着是几张照片:手绘板摆在书桌上,便签纸被小心地压在玻璃镇纸下,她的手比着“耶”的手势,指尖还沾着颜料。“这手绘板超好用!我刚才画了个蛋糕,线条顺得像会飞!”

陈野盯着屏幕笑出了声,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:“喜欢就好,别嫌弃是二手的。”

“才不嫌弃!这是我收到最棒的生日礼物!” 林溪发来一张刚画的Q版插画:两个小人举着手绘板击掌,背景是写着“锋芒”的云朵,“等见面了,我把这张画打印出来贴办公室墙上。”

几乎同时,林墨在群里发了个拆箱视频:他寄给林溪的潮玩盲盒刚好到货,是她最喜欢的“治愈系小画家”系列。“寿星必须有双份惊喜!” 林墨的语音带着笑意,“不过我的礼物有附加条件——等咱们接到第一单线下大单,我请你们吃重庆老火锅,特辣锅底那种!”

“好啊好啊!” 林溪发了个流口水的表情包,“我要吃毛肚和虾滑!”

陈野看着屏幕里热闹的对话,突然觉得线上的文字和表情包都变得有了温度。他们从没见过面,却知道彼此的喜好:林溪爱吃草莓蛋糕,林墨无辣不欢,陈野喝咖啡要加两勺糖;他们记得对方的软肋:林溪怕黑,改稿时总开着小夜灯;林墨跑业务被拒绝后会沉默半天;陈野遇到技术难题就啃手指。这些细碎的了解,早已超越了普通网友的界限。

“说真的,你们想过线下办公室是什么样吗?” 林溪突然发来一张草图,画着一个带窗户的大桌子,墙上贴满手绘,角落里摆着三个人的工位牌,“我想象的办公室要有阳光,能看到树,大家累了就一起趴在桌子上晒太阳。”

“必须有个大书架,放我们的技能书和合同范本。” 陈野补充,“还要有打印机和相机,不用再每次外接设备。”

林墨发了个计算器的表情:“我算过了,租个15平米的隔间,押金加三个月房租大概一万五,再添点桌椅设备,两万块差不多。按现在的订单量,再接30单就能凑够。” 他在共享账本里加了个新进度条:“线下见面+租办公室”,当前进度20%。

“30单,听起来不远。” 陈野点开进度条,仿佛能看到那个摆满设备的小房间。以前他总觉得“线上团队”就够了,隔着屏幕沟通也挺方便,但此刻突然无比期待线下见面的场景——想看看林溪是不是真的像她画的小人一样扎着高马尾,想知道林墨说话时是不是总带着重庆口音的爽朗,想三个人围在一张桌子上改方案,而不是对着冰冷的屏幕说“收到”。

林溪生日的晚上,三人开了场视频会议。林溪的房间亮着暖黄色的灯,身后的墙上贴满了他们合作的设计稿;林墨刚跑完业务回到家,头发被风吹得乱糟糟,手里还攥着客户的需求单;陈野的镜头里能看到窗外的月亮,桌上摆着刚整理好的技能清单。

“等办公室租好了,第一顿饭必须吃火锅。” 林墨举着手机转圈,“我知道有家店的毛肚超新鲜,提前三天订位才行。”

“那我要带我的手绘工具,现场画菜单。” 林溪晃了晃新到手绘板,“就画我们三个人举着筷子的样子。”

陈野看着屏幕里两张鲜活的脸,突然觉得“线下见面”不再是遥远的口号,而是触手可及的约定。他举起桌上的笔记本,展示自己写的规划:“我列了个‘见面倒计时清单’,第一条就是学会做你说的草莓蛋糕,林溪。”

视频结束后,陈野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线上的情谊需要线下的温度来浇灌。” 窗外的月光落在“30单”的字样上,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。他知道,从寄出手绘板的那一刻起,他们的故事就不再只停留在屏幕里——那些跨越山海的礼物,那些关于办公室的憧憬,那些小心翼翼的约定,正在悄悄把“线上团队”变成“准备见面的家人”。

几天后,林溪寄来一个包裹,里面是她画的工作室透视图:三个工位紧紧挨着,每个人的桌上都有名字牌,窗外画着正在生长的树。附言写着:“进度条已经20%啦,我们一起让它快点长满~”

陈野把透视图贴在电脑旁,每次改稿累了就看一眼。他知道,这张薄薄的画纸承载的不仅是设计,更是三个少年对未来的信任与期待——等进度条爬满的那天,屏幕里的微光终将变成办公室里的灯光,线上的约定也会在现实里开花结果。
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全文阅读